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腰痛的困扰。其中“腰肌劳损”及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,但却有许多人对两者有误解。所以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这两者的知识,以方便大家自我进行掌握了解。

1.腰肌劳损

  起床前腰痛,活动后缓解。

  腰肌劳损在骨科的教科书上的学名叫做腰背肌筋膜炎。

  虽然很多人都怀疑自己有腰肌劳损,但腰肌劳损的高发人群主要是两类:一类是长期弯腰劳作的人,例如搬运工,这个比较容易理解;另外一类是长期坐着工作而且缺乏体育锻炼的人,这个理解起来就会稍微困难一点儿。

  因为大家或许会问:“我整天坐着,也没用我的腰啊,怎么就劳损了呢?”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:你端着一个很轻的杯子,端几分钟没有感觉,但端上一个上午,你的手臂肯定会酸;我们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坐着,坐几分钟也没有感觉,但是如果这么坐一上午,维持坐姿的腰部肌肉就要持续收缩一个上午,它肯定也会酸痛,时间久了自然就变成劳损。

  腰肌劳损导致的腰痛有着明显的特点:清晨起床前腰痛明显,起床活动后腰痛有所缓解,久坐后腰痛再次出现并加重。轻轻叩击腰部,会感觉舒服而不是疼痛加重。

第一类人,那么需要围腰的保护,并改变工作方式。

  第二类人,坐着工作两小时后应当起身活动腰部,晚间做一些腰部功能锻炼,比如睡前俯卧于床上,做两头翘的动作(也就是一般说的小燕飞),或者每周游泳一次也是极好的。

  当腰痛严重时,也可以口服扶他林等消炎镇痛的药物一周,但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需慎用该类药物等。

2.腰椎间盘突出

不仅腰痛,而且腿痛腿麻。

 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腰痛也有非常强烈的“个人特色”:一般都伴有一侧或者是两侧的下肢(腿部)疼痛,腿上有麻木,或者足趾有麻木。

  当然,光凭上面两点无法确诊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,因为也可能仅仅只是单纯的腰痛或者腿痛。如需确诊需要借助CT或者是核磁共振。

但是腰椎间盘突出≠腰椎间盘突出症,前者只是一种影像学描述,有的人因为单纯的腰痛或者仅是体检而进行腰椎MRI检查,报告单常常出现“腰椎退行性改变”、“椎间盘膨出”、“椎间盘突出”等字样,其实这种情况无需过分紧张。即影像学上的“腰椎间盘突出”并不能诊断为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,大家不要为前者过分担心。

  如果确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话,多数患者都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,在症状明显(急性期)时,首选卧床休息、通过抗炎止痛、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缓解症状,在症状缓解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,可巩固疗效。

  但是一般来说保守治疗的期限是3个月到半年,如果半年的保守治疗都没有缓解,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为啥保守治疗没效果,而应该考虑做手术治疗。

如果出现马尾综合症(即会阴部皮肤麻木,感觉减退,大小便功能障碍等)或神经根麻痹(如足下垂等严重影响下肢功能的情况),应尽快就医,此为急诊处理指征。

预防及缓解症状要点

1

避免久坐(建议不超过1小时)、长时间弯腰姿势、搬重物及腰扭伤等;

2

适度牵引,前提为不引起腰腿症状加重,若身体情况允许,也可通过单杠悬吊起到一定的牵引作用;

3

控制体重,可选择游泳或卧位锻炼等腰部不负重方式进行锻炼;

4

腰背肌锻炼:小燕飞动作或五点支撑动作(如图4、图5),每次动作坚持5-10秒、10-20次/组,2-3组/天,锻炼量因人而异,适应后可逐步增加。

左图:小燕飞;右图:五点支撑

附: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健操图解(全)

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健操图解(上)

  腰椎训练动作

  起身运动

  上半身如图试位置,保持髋关节紧贴地面,同时保持下腰部及臀部放松

  

  单膝牵伸

  牵拉一侧膝关节直至感觉到下腰部及臀部适度的牵伸,另侧膝关节重复相同动作

  

  中腰段牵伸

  胸部朝地面,尽可能的前伸上体

  

  仰卧起坐

  将足置于高位,手臂放于颈后或胸前,整个骨盆放平,抬高头部和肩关节

  

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健操图解(中)

 骨盆提升

  通过腹部和臀部肌肉使背部贴进床面

  

  后伸运动

  手置于后背,使上半身离开床面,同时保持下巴收紧

  

  俯卧髋关节后伸

  保持膝关节锁紧,同时使下肢离开床面8-10厘米

  

  异侧肢体伸展

  保持一侧膝关节锁紧,同时使下肢离开床面8-10厘米,同时另侧上肢抬高

  

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健操图解(下)

  

  靠墙牵伸

  一侧上肢支撑墙面,另侧上肢辅助髋关节缓慢下墙面活动

  

  坐位下腰部牵伸

  坐位膝关节分开,身体前弯,保持对下腰部舒适的牵伸

  

  下身躯干旋转

  双膝并拢至于胸前,从身体一侧向另一侧活动,下落至床面

  

  股四头肌牵伸

  使小腿靠近臀部,直至感到合适的牵伸在大腿前侧

  

本期编辑:王文静

责任主编:侯兵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zdjhv.com/zcmbyf/11309.html